home
  1. 首页>
  2. 教育 >

“转出无门槛”,高校本科生转专业限制放宽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22-12-23 04:30:00阅读量:17425   


高校对本科生转专业的限制逐渐放宽。

据吉林大学教务处消息,12月15日,该校本科生转专业将全面放开转出限制。本科生在大一、大二时均都可以报名参加转专业,且不限制转出比例,学校不再组织统一的笔试考试,报名的学生只需参加所报名专业组织的考核即可。

吉林大学称,学校会将所有接收转入的学院分成两个批次,学生在每个批次的30多个专业里可有序选报三个志愿专业。大一没转成功的学生还可以在大二再次尝试,即最多可以有报12个专业的机会。“各专业接受比例对大一、大二分开设置,分为两个通道录取,不会一起比较。”

“大二年级转专业原则上要降到一年级重新学习,学校会在为你们转专业的同时办理降级。”吉林大学指出,大一时转专业,则可以平级转。

12月21日,界面教育多次拨打吉林大学教务处相关科室电话,均无人接听。

通过查询该校近年来的转专业政策,界面教育发现,吉林大学对本科生转专业呈现逐步放松趋势。2013年,该校规定转专业学生需按专业名次排序,且不超过专业人数的20%;且学院之间转出和接收人数不能超过各学院2013年各专业招生总数的10%。

时任吉林大学招生办主任的刘鹤在2015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接下来要进一步扩大转专业的数量,希望每年能有几个百分点的增量。2018年,学校推出“试点类”专业,即学院申报的试点类专业和学生报名申请转入人数未达到接收计划人数的专业(类),不用参加学校统一笔试,直接由接收学院组织考核转专业(类)。

转出转入比例也进一步扩大。2021年,吉林大学的转专业(类)的“报名比例”已经扩大到同年各专业招生总数的50%以内,“转入比例”则在20%以内。

教育部早在200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就提到,学生可以按学校的规定申请转专业,学生转专业由所在学校批准。

2017年,教育部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在转专业方面更加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以特殊招生形式录取的学生,国家有相关规定或者录取前与学校有明确约定的,不得转专业。”同时,明确要求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

实际上,能获得转专业资格的学生并不多。高校转专业的门槛始终不低,大部分高校仍对转专业资格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包括专业排名、绩点、高考文理选科情况等,有些甚至要求排名在本年级本专业的前10%或前5%,并限制学院转出和转入人数比例。

“鉴于转专业资源有限,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同学提出了GPA的要求,只有原专业学得不错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转专业,否则很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界面教育表示。

如今在上海某证券公司工作做的筱英,由于当年高考录取时被调剂,进入了广东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农学类专业,但她对金融类专业更感兴趣。得知可以在大一结束时申请转专业,筱英延续了高三时学习的猛劲,尽可能把每门课的成绩考到最高。

然而,在大一第二学期末专业排名出来后,筱英一下子懵了。“我排在第五名,但我们专业那年有资格转出的只有两个人。”她告诉界面教育,转专业这条路走不通后,自己曾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陷入自我怀疑,对未来产生迷茫。

后来,筱英通过多次考研,最终顺利考入上海一所双一流高校,并于就读期间进入证券行业实习。“如果当年转专业的要求没有严苛,我或许可以早几年进入喜欢的行业工作。”她感慨。

吉林大学并不是第一所宣布全面放开转专业限制的高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完善转专业政策,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大多数实行“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政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较早允许自由转专业的高校。2013年,该校启动全校专业选择及中期分流工作,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三次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且没有专业大类的限制。浙江大学也从2016年起,将本科生转专业机会由两次增加至三次,对转出比例不设限制。

武汉大学本科生生除了在本专业大类中选择专业外,还可以在大一下、大二下各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2022年,该校有580名学生转入心仪专业,成功率为62%。

在熊丙奇看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专业,一方面可以提高对大学、专业的满意度,调动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学科交叉、创新突破思维的培养。高校应该创造条件,给更多学生“零门槛”、自由申请转专业的机会。

高校设置转专业的门槛要求,也有出于维护公平的考量。熊丙奇向界面教育表示,“不同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不同,从录取分低的专业转向录取分高的专业,如果缺乏明确的门槛条件,会被质疑不公平。” 

在熊丙奇看来,目前部分高校正在推进的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招生与培养改革措施。“通过专业大类平台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宽厚、复合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学科知识交叉的创新人才。”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