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关乎生命活动的基础、粮食生产的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态气候的调节,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众多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省首次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的通知》,首次从自然资源的角度对全省陆域的水资源开展基础调查,计划利用三年时间(2024—2026年),全面摸清全省水资源家底,形成水资源基础调查成果。河北地矿队伍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之中,为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美丽河北建设贡献力量。
“今年以来,我们在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投身河北省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之中。”项目负责人、水环所所长邢晓晨介绍,这项工作是在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国土年度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全省水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以填补以往水资源调查工作的空白。“自从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开展以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加班加点推进工作几乎成为了常态,”邢晓晨说,“为了确保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项目临时党支部,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开展紧密结合。”“工作中党员带头干,保证调查任务高质量、高效率开展。”邢晓晨说,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跟队员们常谈心,疏思想之困,解后顾之忧。通过将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实际工作中,项目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了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项目团队更好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既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回想起盛夏七月,天空一望无际,偶尔几片云朵懒洋洋地飘动,阳光穿透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小动物们奔跑着躲进树荫,寻找一丝凉意。水文三队的地质队员们全副武装,徒步前往任务河流监测区域。队员们头戴遮阳帽,身着长衣长袖,仿佛置身于巨大的蒸笼,浑身感到黏腻。抵达监测区域后,队员们迅速更换装备,穿上安全服和水裤,下河开始当天的调查工作。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在调查过程中,地质队员们翻山越岭、寻流访井,脚下的土地虽布满荆棘,但每一位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毅力与坚持,诠释着责任和担当。每当完成一张调查卡片,队员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那是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尽管调查过程艰辛,但也充满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乐趣,”地质队员屈强说道,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队员们时常能发现隐藏在岩石缝隙中的涌泉,或是河流经年累月雕刻出的壮丽河床。他们小心翼翼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仿佛在与自然的年轮对话。队员们之间的默契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中逐渐加深。在休息的间隙,他们会围坐在一起,分享日常的点滴,彼此鼓励着前进的步伐。“有时在经历漫长的调查日之后,大家聚在一起,几句简单的开心话,或是一起享受着简餐,疲惫的身体仿佛重新注入了巨大力量。”刘晓平回忆道,“有时还会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搜集到淳朴的水情故事,感受到当地百姓对水资源的珍视与期盼。”
随着调查日渐深入,项目团队逐渐意识到,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数字的堆积,更是关系到无数家庭生计、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责任。每一次现场调查、每一次数据整理,肩上仿佛承载着沉甸甸的期望。“每当想到我们的工作能够为改善水资源状况作出贡献时,顷刻间感到所有的辛苦都变得不值一提,体现出了地质队员的真正价值。”刘晓平坚定地说道。
为全面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平,项目组特别邀请到局“银发人才”郑喜珍,传授丰富的经验,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老带新”模式,年轻队员快速成长,让他们有信心应对水资源调查中的各种挑战。在这样的支持与培养下,队员们互相鼓励,扎根一线,早出晚归,展现出团结拼搏、勇创佳绩的精神面貌。
截止到11月份,水文三队的地质队员已经完成了衡水、保定区域的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和遥感解译工作,完成了675个统测点次、392个河流监测点次、50个村庄的开采量调查、84眼井的调查,采集了550件水样,并进行了655个地质测量点次的工作。
每一滴水,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每一次调查监测,都是对未来的历史责任。这不仅仅是对水资源的调查,更是对生态与人类未来的关切。地质队员们用汗水浇灌了科学的种子,为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贡献着自己的地质力量。为了大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他们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将化作淌向未来的涓涓细流,滋养着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