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晚间,东方鸿发布公告称,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获得中国证监会核准。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约40家a股上市公司发行或计划发行GDR赴欧洲上市。GDR已成为加速a股上市公司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渠道。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双向“引进来”和“走出去”,高水平对外开放,动作频繁,信号密集,成果丰硕。预计行业将继续出台更多措施推动资本市场高层次的机构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将不断提升。
双向开放,硕果累累。
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支持外资机构来华参展,深化国际产品开放,坚定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今年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鲜明特色。
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拓展和深化。最近,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原则上同意两个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的范围。CICC预计,该措施实施后,沪深两市合格标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a股标的占比由28.9%提高到50.2%,占总市值的比例由75.9%提高到87.2%。
证券期货行业准入不断放宽,国际知名机构加快在华投资展步伐。近日,富达国际宣布成为首批在中国开展全资公募基金业务的全球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高盛透露,旗下工银财富管理公司已正式开业,而渣打银行计划在北京设立证券公司。“外资机构将把全球的资产管理模式、投资理念、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经验带入中国,将丰富中国证券期货基金业的格局。”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说。
产品的国际化更加丰富,市场的国际化水平提升。截至目前,中日、深港、沪港ETF已经陆续开通,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ETF产品也即将推出。
同时,“走出去”有序,双向开放齐头并进。今年监管层进一步优化了沪伦通机制,海外拓展至瑞士、德国等欧洲市场,国内拓展至深交所。“上市公司通过在海外发行GDR,不仅可以提高国际化水平,还可以引入上下游企业成为战略股东,促进更多业务层面的合作。”瑞银证券全球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孙立军表示,未来GDR有望成为中国企业正常的海外融资渠道。
质变效应开始显现。
资本市场推出诸多开放举措,不仅便利了全球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也为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引导和培育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质变效应开始显现。
市场力量在不断增强。近年来,拓宽高新技术和“专精创新”企业跨境融资渠道、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境内债券市场、规范和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扩大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等一系列措施成效显著。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资本市场发展驱动力不断增强。
投资者结构逐步优化。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在a股市场的份额和交易量占比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逐步降低至60%左右。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性投资的理念逐渐确立。业内专家表示,国内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正在加快提升,股市机构化、产品化和国际化趋势继续深化,投资者结构得到有效改善。
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显著增加。东方资本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孟表示,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使人民币资产在全球更具吸引力。今年以来,中国进一步推动高水平金融开放的政策信号密集释放,为市场增添了更多信心。
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的力度。期待资本市场的开放更加注重制度规则的深度对接,扩大资本市场高层次的制度开放,开启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有望加快建设。展望未来,招商证券宏观分析师刘亚新认为,国内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完善,特别是在开户、交易、结算等制度安排以及法律事务、评级等金融服务方面,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全球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更加便利;此外,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衍生品市场等措施也值得期待。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优化和扩大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四川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力表示,在目前的互联互通机制下,无论是“股票通”还是“ETF通”,都只是纳入了部分品种和标的,投资选择还是比较有限的。未来可以不断优化和拓展互联互通机制,纳入更多品种和标的,丰富交易方式,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力。预计沪深港通将尽快扩大标的,优化交易。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意味着中国资本市场不再是简单地适应国际惯例规则,而是主动对接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开放环境下的监管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坚持“公开、可见、可控”的要求,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同时,推动中美审计监管常态化合作机制的形成,营造更加稳定、可预期的国际监管合作环境;推动实施企业境外上市制度改革,加快平台企业境外上市“绿灯”案例落地。
业内专家表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突破口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也将为全球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搭建优质平台。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